投射到公共领域的人际关系法则
日期:2018-07-01 / 人气:
有人在微博私信我:(大意)看了我写的“人际关系”系列专栏,想要知道如果在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上(以下简称为公共领域),之前所说的人和人相处的人际关系法则是否依然适用?
企业和消费者往往是陌生人关系,而人和人相处一般都是熟人或者半熟人关系,有没有一些基本法则是相通的呢?
想起从小看三国故事,有卖肉的看到熟人,一刀下去瘦多肥少;一看外乡人,拿些囊膪裹挟在肥肉中糊弄了事。这种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原则还能够适用到今天的企业和消费者的陌生人关系吗?
刚刚过去的央视315晚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那个打着“中华爱眼工程”蒙骗学生的机构,再一次让电视机前所有观众的纯洁心灵遭受重创。如果说“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蒙骗的只是那些想要攀龙附凤的有钱人,那么这次遭受蒙骗的都是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还有为了孩子不惜代价的中国家长。我在想,如果他们长大了,知道了这个社会曾经如此对待他们(滥用他们的信任、侮辱他们的智商),他/她们会不会萌生出一丝报复之心?
我想的太天真了,这种报复早就来了,而且无处不在......
最近的某个周六早晨,冬日的余威尚在。在上海创智社区,一个创意产业密布的区域,一群年轻人忙着在两棵树之间绑上横幅“上海农好农夫市集”,然后抬桌子,摆摊位。20张桌子,15个生态农场,再加上很多商品,围成一个圈,有些挤。桌子上摆着糙米、面粉、米酒、草莓,地上放着大包小包的豆子、稻米,红红绿绿的蔬菜颜色特别好看。
这是一个自发组织的市集,摆摊的农场主们原本都是各行各业的都市白领。组织者忙着接受好几家电视台的采访,“对,薪酬设计,他们以前都是坐办公室的,现在都在做农民。其中有IT男、大学教授、新闻人、金融男、设计师、环保工作者、企业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这些半路出家的农民推崇‘生态’与‘自然’的理念,都承诺种地不用农药和化肥。”
然而,现场受欢迎的程度和实际销量却是天壤之别。已经过了午饭时间,除了图新鲜来品尝一下的年轻人以及对农业感兴趣的志愿者,真正一个个摊位细逛,并购买这些价格并不便宜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本来就是冲着提供安全食品的目的而举办的农夫市集,为什么大家却欲迎还拒?一份调查报告或许能够给出些解释:(是什么在阻碍大家购买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可多选)
超过半数的人因为无法信任而选择拒绝,这就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对之前被蒙骗、被侮辱的报复。这种报复,钝而持久、而且横扫一切,不管是不是无辜。我几乎可以想象,这些有志于有机生态农业的创业者,薪酬设计,最终绝大多数会在这种报复中倒下。
相关内容 Related
- 白电/黑电行业薪酬报告05-17
- 办公用品行业薪酬报告05-17
- 半导体行业薪酬报告05-17
- 保健体育行业薪酬报告05-17
- 不锈钢行业薪酬报告05-17
热门内容 Top Content
- “早”三年成为技术专家——构建核心技术人才学习路径07-01
- 供应链行业薪酬报告07-31
- 保健品行业薪酬报告07-31
- 贸易行业薪酬报告07-31
- 汽车行业薪酬报告07-30
站内搜索
通过本站内搜索,查找薪酬设计、薪酬体系、薪酬制度等信息,或者联系薪酬顾问 400-6363-638 为您解答疑难